广东湿地植物介绍582种湿地植物配高清植株和局部彩图
|
王瑞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承担科技部基础性专项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数十项,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现担任《植物科学研究》和Taiwania期刊编委,IUCN/SSC 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司法厅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评审专家,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专家。
为了更好地保护广东省湿地资源,保护省内的植物多样性,通过文献整理和对广东省海岸及内陆江河湖塘等湿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到广东省湿地植物582种8亚种18变种。本书共分两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广东省湿地类型、湿地植物及其生态学作用、广东省湿地物种多样性和广东省湿地保护策略。第二章对广东省的401种5亚种12变种淡水湿地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生境等进行了介绍,每种植物配有精美的图片。这是广东省首部对本土湿地植物资源进行详细介绍的著作,可为将来进行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工具种的选择和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等提供基础资料。
介绍582种湿地植物配高清植株和局部彩图
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作用,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至 2019 年底,广东省已经建立了国际重要湿地 4 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110 处、湿地公园 254 处,
49.24% 的湿地得到有效管护,为更多湿地生物建立了“伊甸园”。更为可喜的是,为了保护湿地,恢
复和修复退化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人
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第 3 次修订版)也已
于 2021 年开始施行,相信这些法律和条例的制定和推出,将会对湿地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
此,本书的出版可为促进广东省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
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推进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
全提供重要参考。
感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又生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陈炳华副教授、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的
孙观灵老师和黄冠文老师、广东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邹滨先生、广东南雄小流
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钟平生先生、广东省科技厅梁丽娟女士、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刘悦尧
先生、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谢惠强先生等提供部分植物照片。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忠毅研究员和李泽贤高级工程师在书稿撰写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
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本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的全面指导,使野外调查工作得以有序进
行!
由于调查时间及编者知识水平有限,对诸如莎草科、禾本科、蓼科等湿地主要草本植物种类的
收录会有遗漏,对湿地植物的认定也存在主观因素,对植物种类的鉴定肯定也有偏颇,恳请读者见
谅并批评指正!
代的生态价值,被称为“地球之肾”。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属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
量充足、雨量充沛,再加上地形复杂、植被丰富,形成众多河流湖泊。此外,广东省海岸线长,在
河流入海处也形成了大面积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丰富的湿地植物资源在为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保障的
同时,其多样性的保护也成了目前最为紧要的问题。
对广东省湿地植物的研究可以分成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0 年以前,主要以颜素珠等为代
表的研究团队在广东河网地带进行专门调查,当时调查到的水生植物主要有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野芋
(Colocasia esculenta var. antiquorum)、荸荠(Eleocharis dulcis)、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以
及红树林植物等。第二阶段为 1990—2005 年,这一阶段是改革发展最早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1998 年在南澳、深圳、珠海、惠东和阳江等地先后爆发的大面积赤潮开始引起人们对湿地破坏的忧思,
而许多江河湖田中的湿地植物也在此期间大面积减少或消亡,如以前的水禾(Hygroryza aristata)、
茶菱(Trapella sinensis)、细果野菱(Trapa incisa)和水鳖(Hydrocharis dubia)等许多常见种已经
在野外绝灭或极度濒危,而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不容忽视。第三阶段为 2006 年至今,这一时期以《广
东省红树林恢复发展规划 (2006—2015)》《广东省湿地恢复和发展规划 (2006—2015)》和《广东省湿
地保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标志,拉开了重塑广东湿地大省的序幕。
本书带领的研究团队自 1994 年参与红树林植物研究之始,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广东省湿地植物
的生长动态和变化状况。经过近几年对广东省内生长在江河湖田中的湿地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和整理,
形成了完整的广东湿地植物名录。尽管如此,在判定是否为湿地水生植物时仍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主
观性。在种类的排序上,基本遵从了《广东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王瑞江 , 2017)的分类处理。调
查过程中所采集的植物凭证标本均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本书是对广东省海岸的盐碱地湿地植物和内陆的河流、湖泊、沼泽、人工以及农田等淡水湿地
植物总体现状的一个总结。在种类特征和图片展示上,本书着重于介绍生长在内陆淡水生态环境中
的植物种类,而对生长在近海与海岸湿地的植物,则已于《中国热带海岸带耐盐植物》(王瑞江 ,
2020)进行了介绍。由于湿地中出现的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在以前出版的《广州入侵植物》(王瑞江 ,
2019)一书中曾有说明,故本书也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截
第一章 广东湿地及湿地植物多样性 ……………………………………… 1
一、广东省湿地类型 …………………………………………………………… 2
(一)自然湿地 ………………………………………………………………… 2
(二)人工湿地 ………………………………………………………………… 9
(三)湿地公园 ………………………………………………………………… 11
二、湿地植物及其生态学作用 ………………………………………………… 12
(一)湿地植物的概念和分类 ………………………………………………… 12
(二)湿地植物的用途与价值 ………………………………………………… 16
(三)湿地植物的生态学作用和意义 ………………………………………… 17
(四)国内外对湿地植物的研究进展 ………………………………………… 18
三、广东湿地植物多样性 ……………………………………………………… 19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 19
(二)广东湿地植物种类 ……………………………………………………… 19
(三) 广东湿地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 37
(四)广东湿地植物的濒危状况 ……………………………………………… 38
(五)广东湿地的入侵植物 …………………………………………………… 41
四、广东湿地植物保护策略 …………………………………………………… 45
(一)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强化实施 …………………………………………… 45
(二) 提高政府和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修复 ………………… 46
(三)加强对湿地水体污染源的治理 ………………………………………… 46
(四)加大建设和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地力度 ………………………………… 47
(五)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监测体系 …………………………………………… 48
(六)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 ………………………………………… 48第二章 湿地植物种类详述 …………………………………………………… 99
一、苔类植物 Liverworts ………………………………………………………… 50
钱苔科 Ricciaceae ……………………………………………………………… 50
二、 蕨类植物 …………………………………………………………………… 52
(一)木贼科 Equisetaceae …………………………………………………… 52
目录
1
(二)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 54
(三)紫萁科 Osmundaceae …………………………………………………… 55
(四)槐叶蘋科 Salviniaceae …………………………………………………… 57
(五)蘋科 Marsileaceae ……………………………………………………… 62
(六)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 64
(七)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 65
(八)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 66
四、裸子植物 Gymnosperms …………………………………………………… 67
(一)柏科 Cupressaceae ……………………………………………………… 67
五、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 …………………………………………………… 73
(一)莼菜科 Cabombaceae …………………………………………………… 73
(二)睡莲科 Nymphaeaceae …………………………………………………… 75
(三)三白草科 Nymphaeaceae ………………………………………………… 84
(四)樟科 Lauraceae …………………………………………………………… 86
(五)菖蒲科 Acoraceae ……………………………………………………… 87
(六)天南星科 Araceae ……………………………………………………… 88
(七)泽泻科 Alismataceae ………………………………………………… 101
(八)水鳖科 Hydrocharitaceae ……………………………………………… 112
(九)水蕹科 Aponogetonaceae ……………………………………………… 123
(十)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 124
(十一)薯蓣科 Dioscoreaceae ……………………………………………… 131
(十三)鸢尾科 Iridaceae …………………………………………………… 134
(十二)兰科Orchidaceae…………………………………………… 133(十四)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 136
(十五)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 ………………………………………… 137
(十六)田葱科 Philydraceae ……………………………………………… 149
(十七)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 …………………………………………… 150
(十八)芭蕉科 Musaceae …………………………………………………… 154
(十九)美人蕉科 Cannaceae ……………………………………………… 156
(二十)竹芋科 Marantaceae ………………………………………………… 159
(二十一)姜科 Zingiberaceae ……………………………………………… 161
(二十二)香蒲科 Typhaceae ……………………………………………… 162
(二十三)黄眼草科 Xyridaceae …………………………………………… 165
(二十四)谷精草科 Eriocaulaceae ………………………………………… 166
(二十五)花水藓科 Mayacaceae …………………………………………… 170
(二十六)灯心草科 Juncaceae ……………………………………………… 172
(二十七)莎草科 Cyperaceae ……………………………………………… 175
(二十八)禾本科 Poaceae ………………………………………………… 213
(二十九)金鱼藻科 Ceratophyllaceae ……………………………………… 266
(三十)毛茛科 Ranunculaceae ……………………………………………… 267
(三十一)莲科 Nelumbonaceae …………………………………………… 270
(三十二)扯根菜科 Penthoraceae ………………………………………… 271
(三十三)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 ……………………………………… 272
(三十四)豆科 Fabaceae …………………………………………………… 276
(三十五)蔷薇科 Rosaceae ………………………………………………… 278
(三十六)大麻科 Cannabaceae …………………………………………… 279
(三十七)桑科 Moraceae …………………………………………………… 280
(三十八)荨麻科 Urticaceae ……………………………………………… 285
(三十九)胡桃科 Juglandaceae …………………………………………… 289
(四十)葫芦科 Cucurbitaceae ……………………………………………… 290
(四十一)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 291
(四十二)卫矛科 Celastraceae ……………………………………………… 292
(四十三)杜英科 Elaeocarpaceae ………………………………………… 293
(四十四)藤黄科 Clusiaceae ……………………………………………… 294
(四十五)川苔草科 Podostemaceae ……………………………………… 296
(四十六)沟繁缕科 Elatinaceae …………………………………………… 297
(四十七)杨柳科 Salicaceae ……………………………………………… 298
(四十八)大戟科 Euphorbiaceae …………………………………………… 302
(四十九)叶下珠科 Phyllanthaceae ………………………………………… 303
(五十)千屈菜科 Lythraceae ……………………………………………… 306
(五十一)柳叶菜科 Onagraceae …………………………………………… 312
(五十二)桃金娘科 Myrtaceae …………………………………………… 316
(五十三)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 318
(五十四)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 319
(五十五)楝科 Meliaceae …………………………………………………… 320
(五十六)锦葵科 Malvaceae ……………………………………………… 321
(五十七)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 324
(五十八)蓼科 Polygonaceae ……………………………………………… 330
(五十九)蓝果树科 Nyssaceae …………………………………………… 351
(六十)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 352
(六十一)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 355
(六十二)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 356
(六十三)苋科 Amaranthaceae …………………………………………… 358
(六十四)落葵科 Basellaceae ……………………………………………… 359
(六十五)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 360
(六十六)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 363
(六十七)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 366
(六十八)茜草科 Rubiaceae ……………………………………………… 367
(六十九)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 375
(七十)紫草科 Boraginaceae ……………………………………………… 376
(七十一)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378
(七十二)楔瓣花科 Sphenocleaceae ……………………………………… 379
(七十三)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 380
(七十四)母草科 Linderniaceae …………………………………………… 395
(七十五)爵床科 Acanthaceae ……………………………………………… 403
(七十六)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 407
(七十七)唇形科 Lamiaceae ……………………………………………… 413
(七十八)通泉草科 Mazaceae ……………………………………………… 421
(七十九)桔梗科 Campanulaceae ………………………………………… 422
(八十)花柱草科 Menyanthaceae ………………………………………… 424
(八十一)睡菜科 Menyanthaceae ………………………………………… 425
(八十二)菊科 Asteraceae ………………………………………………… 428
(八十三)五加科 Araliaceae ……………………………………………… 435
(八十四)伞形科 Apiaceae ………………………………………………… 439
基本信息 | |
ISBN | 9787572506017 |
---|---|
定价 | 480 |
出版日期 | 2021-10 |
作者 | 王瑞江 |
责任编辑 | 杨秀芳 |
装帧 | 精装 |
纸张 | 正文105克铜版纸 |
开本 | 大16开 |
字数 | 658000 |
版次 | 1 |
印次 | 1 |
页码 | 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