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官方微博    豆瓣官方小站

浏览过的商品

我们营业的时间
9:00-18:00
关闭在线客服
疑难杂病 八大证治(第2版)
 
疑难杂病 八大证治(第2版)
 
查看商品相册

疑难杂病 八大证治(第2版)

运用理论思维辨治复杂多变的疾病

  • 货号:G59CB7682E4985
  • 市场价:¥52.00
  • 销售价:¥36.40
购买数量:


王付又名王福强,1958年生,男,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连续被评为校级“我最喜爱的教师”、校级“教学名师”,原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主任,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

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首任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首任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连任河南省中医方剂分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河南经方医药研究所所长.

★出版研究《伤寒杂病论》的著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出版经方研究著作在数量上居全国历代研究者之首.

★出版独著著作和发表独著学术论文,其数量居全国中医学界前列.

★公开课《学好用活经方》教学视频54集,数量居全国经方课教学之首.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方剂学》教学视频92集,数量居全国方剂课教学之首.

★主持教学及科研课题29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临床疗效显著.

★运用“十八反”“十九畏”辨治杂病具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丰富临床经验.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八章。作者针对基层医师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疑难杂病”而缺乏治疗方法的实际情况,以西医消化、呼吸、神经及精神、循环及血液、运动、泌尿、生殖、内分泌八大系统疾病分类法为“纲”,以中医的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八大证治辨别分型为“目”,按照病因病理、辨别要点、辨证用方几个板块分别进行阐述。在“辨证用方”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证型的辨证规则、治疗方案、代表方剂、方药组成、用药要点、随症加减等内容。本版新增许多诊治案例和临床经验体会。作者以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用一种新颖的辨证思路启发读者,怎样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正确地诊治疑难杂病。本书内容丰富,提纲挈领,简明实用,适合各级中医、西学中临床医师及中医院校在校生、实习生参考使用。


第2版前言

《疑难杂病八大证治》初版至今,已数次重印。此次修订既突出从复杂多变的疾病中寻找辨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及规律,又突出增补临床诊治案例,既突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基本准则、技能及技巧,又突出临床治病运用基本准则指导临床治病的基本思路及方法,紧紧围绕运用灵活多变的理论思维模式用于辨治复杂多变的疾病,并能够从复杂多变的病变中紧紧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以此选用疗效确切的方药更好地针对病变证机而取得预期治疗目的。

世上有难事,皆由未学习;世上无难事,皆因肯学习;疾病多难治,皆由未学习;疾病无难治,皆因肯学习。所谓疑难杂病亦即未学未知之疾病,学了会了亦即无疑难杂病了。作为医师,只要对疾病能够认真学习、思考、钻研及探索,就能辨治复杂多变的疾病,合理选方都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即便是不治之症也能给予暂时缓解病情。作为临床医师,首要任务并不是把所有疾病都彻底治愈,而是首先把患者最痛苦的症状表现有效地控制或解除。众所周知,在临床中有诸多疾病都是无法或很难彻底治愈的,医师只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病情,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使病情不复发,这样的医师就是临床中比较好的医师。

辨治疑难杂病的最佳方法是理顺辨证思路,分清疾病症状表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亦即在临床中必须辨清疾病哪些症状体征表现是必有的,哪些症状体征表现是可能有的,对此辨识若能胸有成竹,那么就能对疑难杂病的复杂性了如指掌、目无全牛了。

更好地理顺辨证思路,就必须知道辨治任何疾病的演变规律都离不开气、血、虚、寒、热、痰、湿、燥八大方面,亦就是说,辨治任何复杂多变的疾病只要能够从气、血、虚、寒、热、痰、湿、燥八大方面认真研究及思考,都能辨清病变本质所在,都能抓住病变证型,都能选用最佳治疗方药,从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在修订时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既突出辨证思路及方法,又突出选方用药技巧,从而达到在临床中更好地运用理论思维辨治复杂多变的疾病。

本次修订如同初稿一样,仍由本人亲自执笔撰写,王帮民、王帮众等作者负责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借修订再版之机,感谢策划编辑杨德胜主任及广大读者对本书的支持和厚爱,同时也深深为本书编写独有的思路及方法给读者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有益思路及方法而高兴。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再次修订及提高。

王付

2016年11月22日


第1版前言

疑难杂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比较困难、治疗效果差的慢性疾病。作为临床医师,怎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辨治疑难杂病,这是难以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临床治疗体会撰写此书,旨在“抛砖引玉”,试图用以指导临床辨治疑难杂病。

疑难杂病为何难辨难治?一是未能从错综复杂的病变证机中认清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二是未能从庞杂的症状表现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三是未能从不典型的病证表现中认识病变本质的特殊性,四是未能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最佳方药治疗病证。

辨治疑难杂病,最基本的是必须具备科学的认识思维和正确的辨证方法: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

临床中尽管疑难杂病病证表现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但其基本病理变化都离不开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等8方面,即:病变证机不是在气,就是在血;不是寒证,就是热证;或是虚证,或是痰证,或是湿证,或是燥(风)证,或是相兼病证。欲辨清疑难杂病,一是必须从八大证治中辨清疑难杂病病证表现的基本要点,二是从八大证治中全面权衡这些临床表现的审证要点,三是从八大证治入手抓住疑难杂病的辨证要点。临证若能如此,辨治疑难杂病也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一些了。

辨治疑难杂病运用八大证治,必须认清八大证治在疾病各大系统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应用的辨证论治体系,并不是孤立的辨证方法,也不局限于某一系统疾病。如运用消化系统“从气证治”,既可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又可指导超出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八大证治既能辨单一的疾病,又能辨相兼的疑难杂病。如消化系统疾病“从气证治”,既有可能是“气”的病理病证单独存在,也有可能与其他方面的1个或2个病理病证相兼,所以合理运用八大证治,能辨清疑难杂病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临床运用八大证治,怎样才能执简驭繁与提纲挈领?如认识呼吸系统疾病有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间质纤维化等。又如从中医辨识肺系病证如咳嗽,喘证,哮证,肺胀,肺痿,肺痨等,这些病症虽有不同,但在病变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基本病理变化与特殊的内在演变规律,临证若能从八大证治即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辨证论治,则能帮助临床医师尽快地理清诊断思路,更准确地辨清病变证机属性,以此指导临证选方用药。同时,假如原来不是呼吸系统疾病(肺系病证),可疾病在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又出现了呼吸系统的证治要点,同样可以运用呼吸系统疾病八大证治的规则来指导辨证论治。

本书不仅对辨治疑难杂病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样适用于辨治常见病。

王付

2005年1月


第一章消化系统疾病(1)

第一节从气论治(1)

一、病因病理(1)

二、辨别要点(2)

三、辨证用方(2)

(一)脾胃气虚证(2)

(二)中气下陷证(3)

(三)气虚气滞证(3)

(四)肝气郁结证(4)

(五)肝气犯胃证(4)

(六)肝郁脾虚证(5)

(七)气郁湿阻证(5)

第二节从血论治(6)

一、病因病理(6)

二、辨别要点(7)

三、辨证用方(7)

(一)血瘀气滞证(7)

(二)血瘀气虚证(8)

(三)血瘀阴虚证(8)

(四)脾胃瘀血证(9)

(五)气血虚弱证(9)

(六)血热出血证(10)

第三节从虚论治(11)

一、病因病理(11)

二、辨别要点(12)

三、辨证用方(12)

(一)气阴两虚证(12)

(二)脾胃阴虚证(13)

(三)脾虚夹湿证(13)

(四)中虚湿热证(14)

(五)脾胃虚寒证(14)

(六)阳虚寒饮证(15)

(七)脾肾虚寒证(16)

(八)肝阴虚证(16)

第四节从寒论治(18)

一、病因病理(18)

二、辨别要点(18)

三、辨证用方(18)

(一)脾胃寒滞证(18)

(二)脾胃寒饮证(19)

(三)脾胃寒瘀证(19)

(四)小肠虚寒证(20)

(五)大肠虚寒证(20)

第五节从热论治(22)

一、病因病理(22)

二、辨别要点(23)

三、辨证用方(23)

(一)胃热气逆证(23)

(二)胃热络瘀证(24)

(三)胃热阴伤证(24)

(四)肝胃郁热证(25)

(五)胃热消中证(25)

(六)脾胃湿热证(26)

(七)肝胆湿热证(26)

(八)太阴脾约证(27)

(九)胆热气郁证(27)

(十)大肠湿热证(28)

第六节从痰论治(29)

一、病因病理(29)

二、辨证要点(30)

三、辨证用方(31)

(一)脾胃寒痰证(31)

(二)胃脘痰热证(31)

(三)中虚痰饮证(32)

(四)痰阻气逆证(32)

(五)痰阻气郁证(33)

(六)痰阻血瘀证(33)

(七)痰阻食滞证(34)

(八)痰湿阻结证(34)

(九)痰饮胶结证(35)

(十)脘膈痰阻证(35)

第七节从湿论治(37)

一、病因病理(37)

二、辨别要点(37)

三、辨证用方(37)

(一)湿困脾胃证(37)

(二)湿困气郁证(38)

(三)脾胃水气证(38)

(四)脾虚湿困证(39)

(五)脾虚水泛证(39)

第八节从燥论治(40)

一、病因病理(40)

二、辨别要点(41)

三、辨证用方(41)

(一)胸膈燥结证(41)

(二)大肠燥结证(41)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43)

第一节从气论治(43)

一、病因病理(43)

二、辨别要点(44)

三、辨证用方(44)

(一)肺卫气虚证(44)

(二)肺气虚弱证(45)

(三)肺肾气虚证(45)

(四)肺气郁闭证(46)

(五)气虚感冒证(47)

第二节从血论治(48)

一、病因病理(48)

二、辨别要点(49)

三、辨证用方(49)

(一)热伤肺络证(49)

(二)肝火犯肺证(49)

(三)阴虚咯血证(50)

(四)气不摄血证(51)

(五)肺热咯血证(51)

(六)瘀阻肺络证(52)

第三节从虚论治(53)

一、病因病理(53)

二、辨别要点(54)

三、辨证用方(55)

(一)肺脾气虚证(55)

(二)肺热津伤证(55)

(三)肺气虚寒证(56)

(四)肺气虚热证(56)

(五)肺虚瘀阻证(57)

(六)肺肾阴虚证(58)

(七)肺热血虚证(58)

(八)气阴两虚证(59)

(九)肺肾虚弱证(59)

(十)阳虚血瘀证(60)

(十一)阴阳两虚证(60)

(十二)阳气虚脱证(61)

(十三)阳虚水泛证(62)

第四节从寒论治(63)

一、病因病理(63)

二、辨别要点(63)

三、辨证用方(64)

(一)风寒犯肺证(64)

(二)寒饮哮喘证(64)

(三)寒饮郁肺证(65)

(四)肺肾寒水证(66)

(五)寒痰内闭证(66)

(六)肺寒夹热证(67)

第五节从热论治(68)

一、病因病理(68)

二、辨别要点(68)

三、辨证用方(69)

(一)肺热卫闭证(69)

(二)风热犯肺证(69)

(三)肺热哮喘证(70)

(四)肺胃积热证(71)

(五)心肺瘀热证(71)

(六)肺热支饮证(72)

第六节从痰论治(73)

一、病因病理(73)

二、辨别要点(74)

三、辨证用方(74)

(一)痰湿蕴肺证(74)

(二)痰浊壅肺证(75)

(三)肺实肾虚证(75)

(四)痰热蕴肺证(76)

(五)痰热内闭证(76)

(六)湿热中阻证(77)

(七)痰热动风证(78)

(八)痰热气虚证(78)

第七节从湿论治(80)

一、病因病理(80)

二、辨别要点(80)

三、辨证用方(80)

(一)暑湿伤肺证(80)

(二)风水犯肺证(81)

(三)水结胸胁证(81)

第八节从燥论治(82)

一、病因病理(82)

二、辨别要点(83)

三、辨证用方(83)

(一)凉燥伤肺证(83)

(二)温燥伤肺证(83)

第三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85)

第一节从气论治(85)

一、病因病理(85)

二、辨别要点(86)

三、辨证用方(86)

(一)心气虚弱证(86)

(二)心肺气虚证(87)

(三)气虚络瘀证(87)

(四)脾气虚弱证(88)

(五)肝气郁滞证(88)

(六)气逆动风证(89)

(七)气闭心窍证(89)

第二节从血论治(91)

一、病因病理(91)

二、辨别要点(91)

三、辨证用方(92)

(一)血瘀气滞证(92)

(二)血瘀精亏证(92)

(三)血瘀风痰证(93)

(四)瘀阻经络证(93)

(五)血热动血证(94)

(六)血虚动风证(94)

第三节从虚论治(95)

一、病因病理(95)

二、辨别要点(97)

三、辨证用方(98)

(一)心阴血虚证(98)

(二)心肾虚热证(98)

(三)肾精不足证(99)

(四)肾阳虚弱证(99)

(五)气血虚弱证(100)

(六)心脾两虚证(100)

(七)脾胃虚弱证(101)

(八)脾肾阳虚证(101)

(九)肝阴血虚证(102)

(十)肝肾阴虚证(102)

(十一)阴虚动风证(103)

(十二)阴虚火旺证(104)

(十三)阳虚寒凝证(104)

(十四)阳虚痰阻证(105)

(十五)心胆气虚证(105)

第四节从寒论治(107)

一、病因病理(107)

二、辨别要点(107)

三、辨证用方(107)

(一)寒袭筋脉证(107)

(二)寒饮泛溢证(108)

(三)寒湿痹阻证(108)

(四)寒湿下注证(109)

(五)寒凝血瘀证(109)

第五节从热论治(111)

一、病因病理(111)

二、辨别要点(112)

三、辨证用方(112)

(一)心火内扰证(112)

(二)风热肆虐证(112)

(三)肺热焦痿证(113)

(四)肝火内扰证(113)

(五)肝阳上亢证(114)

(六)肝胆郁热证(114)

(七)胃热上攻证(115)

(八)热毒壅滞证(115)

第六节从痰论治(116)

一、病因病理(116)

二、辨别要点(117)

三、辨证用方(118)

(一)痰浊中阻证(118)

(二)痰阻经络证(118)

(三)痰蒙清窍证(119)

(四)痰阻血瘀证(119)

(五)痰热内扰证(120)

(六)痰热动风证(120)

(七)心脾痰风证(121)

第七节从湿论治(122)

一、病因病理(122)

二、辨别要点(122)

三、辨证用方(123)

(一)湿浊蕴结证(123)

(二)湿热浸淫证(123)

第八节从燥论治(124)

一、病因病理(124)

二、辨别要点(125)

三、辨证用方(125)

燥热蕴结证(125)

第四章循环系统及血液疾病(127)

第一节从气论治(127)

一、病因病理(127)

二、辨别要点(127)

三、辨证用方(128)

(一)心气虚弱证(128)

(二)心脾气虚证(128)

(三)气阴两虚证(129)

(四)气滞血瘀证(129)

第二节从血论治(130)

一、病因病理(130)

二、辨别要点(131)

三、辨证用方(131)

疑难杂病八大证治

(一)心血不足证(131)

(二)气血两虚证(132)

(三)心脉瘀阻证(132)

(四)寒瘀脉阻证(133)

(五)瘀热阻脉证(133)

第三节从虚论治(134)

一、病因病理(134)

二、辨别要点(135)

三、辨证用方(135)

(一)心阳虚证(135)

(二)心阴虚证(136)

(三)心阳暴脱证(136)

(四)肝肾阴虚证(137)

(五)阳虚寒凝证(137)

(六)阳虚血瘀证(138)

第四节从寒论治(139)

一、病因病理(139)

二、辨别要点(140)

三、辨证用方(140)

寒凝脉阻证(140)

第五节从热论治(141)

一、病因病理(141)

二、辨别要点(141)

三、辨证用方(141)

(一)心火内盛证(141)

(二)肝热阴虚证(142)

(三)血热妄行证(142)

第六节从痰论治(144)

一、病因病理(144)

二、辨别要点(144)

三、辨证用方(144)

(一)痰阻心脉证(144)

(二)痰火扰心证(145)

(三)痰迷心窍证(145)

第七节从湿论治(147)

一、病因病理(147)

二、辨别要点(147)

三、辨证用方(147)

水湿凌心证(147)

第八节从风论治(148)

一、病因病理(148)

二、辨别要点(148)

三、辨证用方(148)

风夹虚瘀证(148)

第五章运动(风湿及结缔组织)系统疾病(150)

第一节从气论治(150)

一、病因病理(150)

二、辨别要点(150)

三、辨证用方(151)

(一)气血虚痿证(151)

(二)气郁脉阻证(151)

(三)气血虚痈疽证(152)

第二节从血论治(153)

一、病因病理(153)

二、辨别要点(153)

三、辨证用方(153)

(一)瘀血阻络证(153)

(二)阳郁瘀血证(154)

(三)外伤瘀血证(154)

第三节从虚论治(155)

一、病因病理(155)

二、辨别要点(156)

三、辨证用方(156)

(一)肝肾虚弱证(156)

(二)阳虚痹证(156)

(三)阳虚热郁痹证(157)

第四节从寒论治(158)

一、病因病理(158)

二、辨别要点(158)

三、辨证用方(159)

(一)寒湿气虚证(159)

(二)寒湿表实痹证(159)

(三)阴疽证(160)

第五节从热论治(161)

一、病因病理(161)

二、辨别要点(161)

三、辨证用方(161)

(一)热郁痹证(161)

(二)热毒血证(162)

(三)营卫瘀热证(163)

(四)阳痈证(163)

第六节从痰论治(164)

一、病因病理(164)

二、辨别要点(165)

三、辨证用方(165)

痰阻脉络证(165)

第七节从湿论治(166)

一、病因病理(166)

二、辨别要点(166)

三、辨证用方(167)

(一)湿着筋脉证(167)

(二)湿热痿证(167)

(三)湿毒脚气证(168)

第八节从风论治(169)

一、病因病理(169)

二、辨别要点(169)

三、辨证用方(169)

(一)风中于头证(169)

(二)风中于面证(170)

(三)风中筋节证(170)

(四)风中肌肤证(171)

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173)

第一节从气论治(173)

一、病因病理(173)

二、辨别要点(173)

三、辨证用方(173)

(一)气虚淋证(173)

(二)气郁淋证(174)

(三)气虚遗尿证(174)

第二节从血论治(176)

一、病因病理(176)

二、辨别要点(176)

三、辨证用方(176)

(一)血热淋证(176)

(二)瘀血淋证(176)

第三节从虚论治(178)

一、病因病理(178)

二、辨别要点(178)

三、辨证用方(178)

(一)肾阳虚淋证(178)

(二)肾阴虚淋证(179)

(三)脾虚淋证(179)

第四节从寒论治(181)

一、病因病理(181)

二、辨别要点(181)

三、辨证用方(181)

寒凝闭阻证(181)

第五节从热论治(182)

一、病因病理(182)

二、辨别要点(182)

三、辨证用方(183)

(一)肺热淋证(183)

(二)肝热淋证(183)

第六节从痰论治(184)

一、病因病理(184)

二、辨别要点(185)

三、辨证用方(185)

痰浊淋证(185)

第七节从湿论治(186)

一、病因病理(186)

二、辨别要点(186)

三、辨证用方(186)

湿热淋证(186)

第八节从燥论治(187)

一、病因病理(187)

二、辨别要点(187)

三、辨证用方(187)

燥热淋证(187)

第七章生殖系统疾病(190)

妇科疾病(190)

第一节从气论治(190)

一、病因病理(190)

二、辨别要点(191)

三、辨证用方(191)

(一)气不固血证(191)

(二)中气下陷证(192)

(三)肝气郁滞证(192)

(四)冲气上逆证(192)

第二节从血论治(194)

一、病因病理(194)

二、辨别要点(194)

三、辨证用方(195)

(一)血虚证(195)

(二)血瘀证(195)

(三)血癥证(196)

(四)血寒证(196)

(五)血热证(197)

第三节从虚论治(198)

一、病因病理(198)

二、辨别要点(199)

三、辨证用方(199)

(一)肾气虚弱证(199)

(二)肾阴虚证(200)

(三)肾阳虚证(201)

(四)肾阴阳俱虚证(201)

(五)肝血不足证(202)

(六)肝阴虚证(203)

(七)心脾两虚证(203)

第四节从寒论治(204)

一、病因病理(204)

二、辨别要点(205)

三、辨证用方(205)

(一)寒从外袭证(205)

(二)阳虚生寒证(205)

第五节从热论治(207)

一、病因病理(207)

二、辨别要点(207)

三、辨证用方(207)

(一)肝郁化火证(207)

(二)热扰冲任证(208)

(三)热入血室证(208)

第六节从痰论治(209)

一、病因病理(209)

二、辨别要点(210)

三、辨证用方(210)

痰湿停滞证(210)

第七节从湿论治(211)

一、病因病理(211)

二、辨别要点(211)

三、辨证用方(212)

(一)脾湿肝郁证(212)

(二)脾虚湿盛证(212)

(三)阳虚湿浊证(213)

(四)湿毒下注证(213)

(五)热毒下注证(214)

第八节从燥论治(215)

一、病因病理(215)

二、辨别要点(215)

三、辨证用方(216)

(一)胃燥瘀热证(216)

(二)脏躁证(216)

男科疾病(217)

第九节从气论治(218)

一、病因病理(218)

二、辨别要点(218)

三、辨证用方(219)

(一)肝气郁滞证(219)

(二)脾胃气虚证(219)

(三)肺气虚弱证(220)

(四)心气虚弱证(220)

第十节从血论治(221)

一、病因病理(221)

二、辨别要点(222)

三、辨证用方(222)

(一)血瘀肝郁证(222)

(二)血瘀肾虚证(222)

(三)心血虚证(223)

第十一节从虚论治(224)

一、病因病理(224)

二、辨别要点(225)

三、辨证用方(225)

(一)肝阴虚证(225)

(二)肾虚肝郁证(226)

(三)肾阳虚证(226)

(四)肾阴阳虚证(227)

(五)心肾不交证(227)

(六)心肾阴虚证(228)

第十二节从寒论治(229)

一、病因病理(229)

二、辨别要点(229)

三、辨证用方(229)

(一)寒滞肝脉证(229)

(二)寒凝肾虚证(230)

(三)肝肾寒滞证(230)

第十三节从热论治(232)

一、病因病理(232)

二、辨别要点(232)

三、辨证用方(232)

(一)热灼肝阴证(232)

(二)酒毒伤肾证(233)

(三)心脾郁热证(233)

第十四节从痰论治(235)

一、病因病理(235)

二、辨别要点(235)

三、辨证用方(235)

(一)痰阻肝脉证(235)

(二)痰蒙肾阳证(236)

(三)痰滞心脾证(236)

第十五节从湿论治(238)

一、病因病理(238)

二、辨别要点(238)

三、辨证用方(238)

(一)湿热下注证(238)

(二)寒湿下注证(239)

第十六节从风论治(240)

一、病因病理(240)

二、辨别要点(240)

三、辨证用方(240)

风动筋脉证(240)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疾病(242)

第一节从气论治(242)

一、病因病理(242)

二、辨别要点(243)

三、辨证用方(243)

(一)气虚神厥证(243)

(二)气虚水气证(243)

(三)肺脾气虚证(244)

(四)气郁痰阻证(244)

(五)气血两虚证(245)

第二节从血论治(246)

一、病因病理(246)

二、辨别要点(246)

三、辨证用方(247)

(一)瘀血内热证(247)

(二)心脾血虚证(247)

第三节从虚论治(248)

一、病因病理(248)

二、辨别要点(249)

三、辨证用方(249)

(一)心肝阴虚证(249)

(二)脾肾阳虚证(250)

(三)肾阴虚证(250)

(四)阴虚火旺证(251)

(五)阴阳两虚证(252)

(六)肾阳虚微证(252)

第四节从寒论治(253)

一、病因病理(253)

二、辨别要点(254)

三、辨证用方(254)

肺寒气虚证(254)

第五节从热论治(255)

一、病因病理(255)

二、辨别要点(255)

三、辨证用方(256)

(一)湿热郁蒸证(256)

(二)肺热消渴证(256)

(三)胃热炽盛证(257)

(四)脾胃瘀热证(257)

(五)肝热气逆证(258)

(六)肝火郁结证(258)

第六节从痰论治(260)

一、病因病理(260)

二、辨别要点(260)

三、辨证用方(260)

(一)痰阻血瘀证(260)

(二)痰浊内盛证(261)

(三)痰气瘀阻证(261)

第七节从湿论治(263)

一、病因病理(263)

二、辨别要点(263)

三、辨证用方(263)

(一)湿毒浸淫证(263)

(二)水湿浸渍证(264)

(三)湿热水气证(264)

第八节从燥论治(266)

一、病因病理(266)

二、辨别要点(266)

三、辨证用方(266)

(一)肺燥胃热肾虚证(266)

(二)血燥阴虚证(267)

(三)水气致燥证(267)

参考文献(270)

附录A方剂歌诀(271)

附录B方剂索引(280)


详细参数

基本信息
ISBN978-7-5349-8759-5
定价52.00
作者王付
开本16开
版次2
印次1

购买咨询(已有0条咨询)

如果您对本图书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发表咨询

*咨询标题:
*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email、qq等)
*咨询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商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如果您对本书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email、qq等)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