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官方微博    豆瓣官方小站

浏览过的商品

我们营业的时间
9:00-18:00
关闭在线客服
《褚氏遗书》校注
 
《褚氏遗书》校注
 
查看商品相册

《褚氏遗书》校注

中医古籍的精华之作

  • 货号:G59BCBE452A730
  • 市场价:¥15.00
  • 销售价:¥10.50
购买数量:

编辑推介
《褚氏遗书》是南齐时阳翟人褚澄传世之作。本书仅有2200余字,但内容丰富,具有真知灼见,“发挥人身中造化之秘,明白要约,殆无余蕴”。《四库提要》评论该书说:“其书于《灵枢》《素问》之理颇有发明。”全书分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润、分体、余疾、审微、辨书、问子10篇,内容简短,多据《黄帝内经》理论加以阐述发挥,充分体现褚澄及当时卓越医家重视精血、津液的认识与学说。其中对血证及妇科病证治的见解,尤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作者简介
禇澄(公元5世纪),字彦道,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生时间不详,卒于南朝萧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褚氏著有《杂药方七录》二十卷及《褚氏遗书》,前者散佚;后书系唐代人整理而成,并于宋嘉泰年间刊行。
许敬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常委、中医药文献分会顾问、《中医药文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河南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从事中医古代文献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近40年来,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70馀篇,主编出版了《医古文选读》、《危亦林医学全书》、《罗天益医学全书》、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论医话卷》等10多部著作。多年来,先后主编出版了多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专、本科、研究生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内容简介
《褚氏遗书》是继《内》、《难》之后,较早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该书始著录于《宋史·艺文志》。根据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萧渊序所记载,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发现的石刻碑文。此书分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十篇。内容丰富,具有真知灼见,其要旨阐发人身气血阴阳的奥义。书中对五运六气之说,有不同见解,认为"气难预测,故疾难预定;气非人为,故疾难人测",因而"推验多舛,拯救易误"。当“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筌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以求无愧于古人。后世有疑此书为宋人伪托者,《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是"宋时精医理者所著,而伪托澄以传"。评论说:“其书于《灵枢》、《素问》之理颇有发明”,在许多方面“发前人所未发”,“犹千古之龟鉴”。此书内容后世医家常加以采用。本书采用现代简体字和标点,横排,校注出版。


前言
一、褚澄和他的《褚氏遗书》
(一)作者生平
褚澄(公元5世纪)字彦道,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生时间不详,卒于南朝萧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褚家世居高官,联姻宗室。其祖父褚秀之、父亲褚湛之及本人均系高官。其父为南齐尚书左仆射,其生母为宋武帝刘裕第五女吴郡公主。褚澄娶宋文帝刘义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于南齐建元(公元479~480年)中拜为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太守,后官至左中尚书,再后任侍中、领右军将军。历官清显,以勤谨见知。其女为东昏皇后。褚澄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据《南齐书•褚澄传》载,褚澄医术高明,善诊病,博好医方,精岐黄术。有人赞誉他“望色辨证,投剂如神,与卢扁、华佗比肩。”凡病者均不分贵贱,皆先审其荣悴、乡壤、风俗、精神苦乐、方土所宜、气血强弱等,然后命药,故治病多效。褚氏著有《杂药方七录》二十卷及《褚氏遗书》,前者散佚;后书系唐代人整理而成,并于宋嘉泰年间刊行。
(二)本书内容及其学术成就
《褚氏遗书》是继《内》、《难》之后,较早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医学论著,该书始著录于《宋史•艺文志》。根据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萧渊序所记载,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发现的石刻碑文。此书共十篇,分述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总计二千六百二十字。内容丰富,具有真知灼见。其要旨阐发人身气血阴阳的奥义。后世有疑此书为宋人伪托者,如《四库全书提要》疑是“宋时精医理者所著,而伪托澄以传”,评论说:“其书于《灵枢》、《素问》之理颇有发明”,在许多方面“发前人所未发”,“尤千古之龟鉴”。此书内容后世医家常加以采用。
1、对《内》、《难》多有发挥
汉代以后,中医的论著,都是在《内经》、《难经》基础上的发展,《褚氏遗书》(以下简称《遗书》)也不例外。《遗书》的内容和观点对《内》、《难》多有发挥,颇有独到之处。如《内》、《难》中对阴阳二气的起止部位及运行途径叙述得很笼统,而《遗书》中讲得很具体。详细论述了阴阳之气的发生时间、部位和循行路线。如《本气》篇说:“天地之气,周于一年;人身之气,周于一日。”并且用一日中不同时辰来说明阴阳之气的流行情况:“人身阳气,以子中自左足而上,循左股、左手指、左臂、左脑,横过右脑、右肩、右臂手指、胁、足,则又入子中矣;阴气以午中自右手心通右臂、右肩,横过左肩、左臂、左胁、左足、外肾、右足、右胁,则又入午中矣。”《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依太阳运行周天度数把营卫之气分为昼夜各行阴阳二十五度的论述,但尚没有明确阴阳之气的发生时间、部位、循行路线,历代医籍也未见记载。
《内》、《难》对于脉诊已有全面论述,尤其是《难经》"独取寸口"的主张,是我国脉学的一大进步。不过,两手寸关尺的脏腑定位,以五行生克为顺序,乃《遗书》所首倡。如《平脉》篇云:“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上之寸为肺;肺金生水,故自右手之寸,越左手之尺为肾;肾水生木,故左手尺上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上之寸为心。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极上之地。左手之寸为受命之根本。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左手寸下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下之尺为肺;肺金生水,故左手之尺,越右手之寸为肾;肾水生木,故右手寸下之关为肝;肝木生火,故关下之尺为心。”意思是,男子属阳,脉顺生,从下而上脉随五行相生。因此,右手的尺脉是最下部的脉。是诊候命门的部位,就象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大气是一派模糊的景象一样。生命形成以后,各种物质从土生出,脾属土,发生在前,因此,尺部上面的关脉应脾。脾土生金,因此关上的寸脉应肺。肺金生水,因此右手的寸脉和左手的尺脉相联系,左手的尺脉应肾。肾水生木,因此左手尺上的关脉应肝。肝木生火,因此关上的寸脉应心。女子属阴,脉逆生,从上而下脉随五行相生。因此,即左手的寸脉是最上方的部位,是诊候命门的部位。生命形成以后,各种物质从土生出。脾属土,生发在前,因此左手寸下的关脉应脾。脾土生金,因此关下的尺脉应肺。肺金生水,因此左手的尺脉和右手的寸脉相联系,右手的寸脉应肾。肾水生木,因此右手寸下的关脉应肝.肝木生火,因此关下的尺脉应心。
这种“男子阳顺,自下生上”、“女子阴逆,自上生下”的观点,承袭《内经》、《难经》中“脉有逆顺,男女有恒”的理论,并参合男女、左右、上下、升降等相互对立的明阳概念。但是,褚澄说的“逆”、“顺”概念又不同于《内》、《难》。《内》、《难》是以男女脉象的不同方面相比较而论逆顺的,如“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为顺,反之“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为逆。而褚澄所言逆顺,是指男女寸口脉位的划分不同,即男子阳顺,脉位自下而上依次为尺脉、关脉、寸脉;女子阴逆,脉位自上而下,依次为寸脉、关脉、尺脉。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内》、《难》,也未见载于其他医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尊古而不泥古
褚澄对《内经》等前人的著述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主张一方面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并用以指导临证实践;另一方面又不泥于古人之说,可通过努力,积累经验,胜过古人。正如《辨书》篇所说:“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筌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则何愧于古人!” 把良医作为老师和朋友,学习他们的方法,识常达变;认真阅读研究古代的医学典籍,如同凭借捕鱼工具而求鱼;博览群书而知病理,多次诊察而知脉象,屡屡妙用而通达药理。那么有何愧于古人呢?充分揭示了褚氏尊古而不泥古的思想。
褚澄对“五运六气”之说曾明确提出了质疑。在《辨书》篇中说:“天地五行,寒暑风雨,仓卒而变,人婴所气,疾作于身。气难预期,故疾难预定;气非人为,故疾难人测。推验多舛,拯救易误。”认为天地之气,五行运化,寒暑风雨等六气,有了突然变化,成为六淫邪气。人们感受了这种不正之气,就会发生疾病。这种非常之气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因此疾病也难以预先测定。非常之气的变化,不是人为的,因此而发生的疾病,也不是人所能够测知的。推测验证五运六气理论,有不少错误的东西,按这种理论去治疗病人,也容易出现差错。这一观点颇有见地,值得今人借鉴。
3、辨证用药,审慎周详
《遗书》篇幅虽短,然而言简意赅,有关“辨证用药”的部分,论述得十分周详。他在《除疾》篇中强调“除疾之道”,要“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观时人之所患”,“穷其病之始终”。对于“有症误凉而得冷症,有似是而实非”的复杂情况,更应审之慎微,不然,会“差之毫厘,损其寿命”。简而言之,辨证要力求准确。
对于用药,他深有体会地说:“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技,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人;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民中绝命,断可识矣!”这一观点,更多被后世引用,已经成了比喻中医治病用药的警句。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用药如用兵论》,以用兵喻用药,以战术喻医术,详细论述了其中的奥妙道理。
4、内容丰富,多有创见
《遗书》是继《内》、《难》之后,巢氏《诸病源候论》以前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受形》篇主要讨论了胎儿的形成与生长发育;《本气》篇叙述了人体与阴阳二气的关系。《平脉》篇介绍了两手寸、关、尺三部诊脉的方法。《津润》篇阐述了津液对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分体》篇着重讲了五官与四肢的保养。《精血》篇讨论了男女两性各自的生理特点;《除疾》篇叙述了用药治病的方法,并有“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的论述。《辨书》篇强调医生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勇于实践,进而指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审微》篇说明如何区别互相疑似的病证。《问子》篇着重指出早婚多欲不利于子嗣,因而主张晚婚节欲。
在祖国医学史上,该书最早提出了关于男女胚胎形成的理论。《受形》篇说:“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这种理论虽然源于《易经》而见诸医籍者,当首推此。本篇中还提出了由于“阴阳均至”形成“非男非女之身”的理论,这不仅在祖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
该篇中还指出:“阳气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阴气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走兽溺死者,伏仰皆然。”对此,后世多有引用,而溺死尸体男伏女仰,历来被列为普遍性的尸体现象。
《津润》篇还说:“咳血……饮溲溺(即小便)则百不一死。”这是医籍中用小便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最早记载。现代《中国动物药》一书也肯定了小便有“治肺结核咯血”的作用。
其他如辨证施治,提倡晚婚,对人类有遗传现象的认识,预防传染病的论述,及提出不同于一般的寸、关、尺三部划分五脏的方法都是十分精湛的,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遗书》影响深远,为后世医家所重
由于《遗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千金方》、《女科百问》、《伤寒九十论》、《养身纂要》、《妇人良方》、《丹溪心法》、《续医说》、《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本草纲目》、《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慎柔五书》、《折肱漫录》、《友渔斋医话》、《医宗金鉴》等书都有引述。我们不妨引录几段:
在论述生男生女之理时,李时珍引证说:齐司徒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则生男,精先至裹血则生女。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道藏经》言;月水止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东垣李杲言;血海始净一二日成男,三四五日成女。《圣济经》言: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丹溪朱震亨乃非褚氏而是东垣,主《圣济》左右之说而立论,归于子宫左右之系。诸说可谓悉矣。时珍窃谓褚氏未可非也,东垣未尽是也。盖褚氏以精血之先后言,《道藏》以日数之奇偶言,东垣以女血之盈亏言,《圣济》、丹溪以子宫之左右言,各执一见,会而观之,理自得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 
对此,王肯堂引述说:程鸣谦云:褚氏言男女交合,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而男形成,阳精先入,阴血后参而女形成,信斯言也。……若男女之辨,又不以精血先后为拘,不以经尽几日为拘,不以夜半前后交感为拘,不以父强母弱、母强父弱为拘,只以精血各由百脉之齐到者别胜负耳。是故精之百脉齐到有以胜乎血则成男矣,血之百脉齐到有以胜乎精则成女矣。(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在论述男女交合之道时,万全引述说:褚氏曰:女子血末行而强合以动其血,则他日有难名之疾。故女未及二七天癸之期,而男子强与之合,或于月事适末断之时,而男子纵欲不已,冲任内伤,血海不固。由斯二者,为崩、为漏,有一月再行、不及期而行者矣。(明•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分男女论”、“双胎品胎”等节,均曾引述《受形》篇的相关内容。
在论述溲尿可以治病时,黄凯钧引述《津润》篇说:真痨病之吐血,南齐•褚澄曰“饮溲尿百不一死。”夫溲溺能清脏腑虚热,兼降浮火。痨病吐血,实由于此最为切要,然有法焉。俗谓之“还元汤”,乃服自便之溺,宜不食腥秽之物食,味略淡,晚餐白粥。如是几日后,五更或清晨解时去头末,取中一碗服之。更能散心远色戒性,虽沉疴宿疾,不数日可痊。(清•黄凯钧《友渔斋医话•吐血》)
不仅如此,《遗书》在日本亦颇有影响。日本延宝元年(公元1673年),《褚氏遗书》(明•胡文焕校本)已传到日本。当时,吉田四郎进行了翻刻,并收入《内阁文库图书》中。时隔六年,又重印收入《杏雨书屋图书》及《续中国医学书目》中,并且还有手抄本。《遗书》也同样受到了日本朴学家、医学家们的重视,冈西为人的《宋以前医籍考》和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都作了收录。 
(三)校注说明
目前能见到的《褚氏遗书》的版本有多种。因该书时代久远,流传曲折,据《中医古籍总目》载,现存版本以明万历年间本为最早。故本次校注以明万历(1573-1619)间复刻正德本(简称“万历本”)为底本,以日本延宝元年癸丑(1673)京都吉田四郎右门卫刻本(简称“日本延宝本”)为主校本。参校本有明•陈太史订《广百川学海》本(简称 “广百川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简称“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十七年广州儒雅堂六醴斋医书本(简称“儒雅堂本”)、民国十四年上海千顷堂六醴斋医书石印本(简称“千顷堂本”)、五朝小说大观本(简称“大观本”) 等。
本书校注方法如下:
(1) 原书为繁体竖排,今用简体横排,并采用现代标点符号。
  (2) 原书异体字、通假字、古字、避讳字,或前后用字不一者,一般予以训释,版蚀湮灭之处,据校本补出。
  (3) 底本与校本不一致,而错讹、脱漏、衍文、倒文者,一般不在原文中改正,而出校记说明。无法确定者则存疑。
(4)对文中一些疑难字词,简略注释,一般不出书证;采用汉语拼音和直音字相结合的方法注音。
校注者
                                                    2011年2月


目录
上篇  总论
概说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概要
第二章  治法与方剂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配伍原则
第二节  方剂配伍方法
第三节  方剂配伍目的
第四节  方剂结构形式
第五节  方剂变化形式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服药法
第一节  煎药法
第二节  服药法
附: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葛根升麻汤、桑菊饮)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
第四节  逐水
十枣汤(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第二节  调和肝脾
逍遥散(痛泻要方)
第三节  调和脾胃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薰方)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 、凉隔散)
 第四节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导赤散、左金丸)
麻杏石甘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清胃散(附子泻心汤、玉女煎、柏叶汤)
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
第五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  祛暑剂
桂苓甘露饮(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
清暑益气汤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枳实薤白桂枝汤)
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
第三节  温经通脉
当归四逆汤
第七章  补益剂
第一节  益气
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生脉散 、人参蛤蚧散)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第三节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归脾汤
第四节  滋阴
六味地黄丸 (附麦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耳聋左慈丸、都气丸)
大补阴丸(左归丸 )
一贯煎
百合固金汤
益胃汤
第五节  补阳
右归丸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甘草汤)
第六节  阴阳俱补
炙甘草汤
肾气丸(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
牡蛎散
第二节  敛肺止咳
九仙散
第三节  固涩止泻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桃花汤、禹余粮赤石脂汤)
第四节  固精止遗
金锁固精汤(桑螵蛸散)
第五节  益气止带
完带汤(易黄汤)
第九章  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
第三节  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汤
第十章  开窍剂
第一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紫雪、至宝丹)
第二节  温开
苏合香丸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
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越鞠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半夏厚朴汤
厚朴温中汤
暖肝煎(天台乌药散、橘核丸、加味乌药汤)
第二节  降气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大黄甘草汤、丁香柿蒂汤、四磨汤)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剂
第一节  泻热祛瘀
桃核承气汤
第二节  行气祛瘀
血府逐瘀汤
第三节  益气祛瘀
补阳还五汤(风引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四节  温经祛瘀
温经汤(生化汤)
第五节  消癥祛瘀
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
第十三章  止血剂
第一节  清热止血
十灰散
咳血方
小蓟饮子(槐花散)
第二节  滋阴止血
固经丸
第三节  益气止血
固冲汤
第四节  温阳止血
黄土汤
第五节  补血止血
胶艾汤
第六节  化瘀止血
震灵丹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牵正散
小活络丹
消风散(玉真散)
第二节  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风引汤、天麻钩藤饮)
镇肝息风汤
大定风珠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
杏苏散
清燥救肺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 )、桑杏汤
第二节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
养阴清肺汤(玉液汤、增液汤)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及其系列方)
八正散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二妙散)
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第四节  温化水湿
真武汤(栝楼瞿麦丸 )、实脾散
苓桂术甘汤(葵子茯苓散 、萆薢分清饮、鸡鸣散、苦参矾石汤)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温胆汤 、茯苓丸)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滚痰丸)
第三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第四节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第五节  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定痫丸)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和胃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第二节:健脾消食
健脾丸(枳实消痞丸、枳术丸)
第十九章  驱虫剂
乌梅丸
第二十章  涌吐剂
瓜蒂散
第二十一章  治痈疽疮疡剂
第一节  治外痈疽疮疡
仙方活命饮
阳和汤
第二节  治内痈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苇茎汤)
第三节  透脓愈疡
透脓散


详细参数

基本信息
ISBN978-7-5349-8474-7
定价15.00
作者(南齐)褚澄 编;许敬生,马鸿祥 校注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版次1
印次2

购买咨询(已有0条咨询)

如果您对本图书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发表咨询

*咨询标题:
*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email、qq等)
*咨询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商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如果您对本书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email、qq等)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