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现当代卷·赵法新中医药名家经典之作,中医师必读好书
|
作者简介
陈明显,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从事消化内科、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治疗消化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术后、各科疑难杂症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10项。 赵晓东,男,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祖传万修堂中医第七代传人。曾参与编写出版《中医师承心悟》,《赵法新脾胃病临证经验》,《万修堂中医八代传承》,《赵法新临证经验》,《赵法新小方验方应用实录》,《万修堂医案》。 |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医临床专著类图书。本书总结了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赵法新教授医家传略、学术思想、临床精粹、方药心悟等内容。赵法新教授学术上尊从内、难,崇尚东垣,法仲景、效天士,博采众家长,以脾胃立论,善辨论治,权变灵活,临证以胃气为本,专于脾胃消化,长于积热病论治和外感热病,以及内、妇、儿科杂症。 |
编辑推荐
本书专业性强,内容充实,借鉴性好,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西学中医师及中医院校学生等阅读参考。 |
卖点
本书首列“医家传略”揭示中医药名家赵法新工作经历,引领学术线索;重在“学术思想”,彰显医魂。以医家传略为线索、学术思想为核心,深入挖掘整理“临床精粹”,充分展现其独特学术经验,递进提升,一一贯通,跃然纸上,是为其学术经验特色。其次“方药心悟”“诊余随笔”“谈治未病”等以展示知识渊博。附“弟子感悟”以示传承发展 ;“墨宝”显示与名人交往、契合 ;“年谱”真实 记录从医之路每一步。 |
前言
中华医药,肇之人祖,岐黄问对,仲景垂法。 中原大地,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医圣 的诞生地。在这片沃土上,有两部著作名垂青史,流传千古。一部是《黄帝内 经》,它是中医学第一部经典大作,为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 具体编著者虽无可考,但与中华民族的先人——黄帝是密不可分的。书中采用黄 帝与大臣岐伯等对话的方式,对人类生命科学进行了详尽而科学的讲述。而黄帝 出生于河南新郑,他的智慧使得中医药学跻身于世界医学之林。另一部是《伤寒 杂病论》,该书创立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 临床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无限法门。其作者是东汉时期河南南阳人士张仲景,他的 治学态度是尊重先人,尊重实践,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用他的话说就是“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并凭脉辨证”。书成之后被奉为中医经典之作,张仲景则被 后世尊为 “医圣”,为人们所景仰。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中原大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中 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我们站在黄河岸边回溯历史的时候, 历代名医包括他们的名著犹如灿烂的星光闪烁在我们面前。比较著名的如南朝时 期的褚澄与其《褚氏遗书》,隋代甄权与其《针经钞》,唐代孟诜与其《食疗本 草》,宋代王怀隐与其《太平圣惠方》,金代张子和与其《儒门事亲》,元代滑 寿与其《十四经发挥》,明代李濂与其《医史》,清代杨栗山与其《伤寒瘟疫条 辨》、吴其濬与其《植物名实图考》等,还有近代陈其昌与其《寒温穷源》、陈 青云与其《痘疹条辨》、刘鸿恩与其《医门八法》、龙之章与其《蠢子医》等, 他们为河南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河南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河南中 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及各级中医院的先后建立,一大批名家出现在教学 与临床岗位上,他们为河南中医药的教育、医疗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倾尽全部心血,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国医大师李振华,国 家级名医石冠卿、赵清理、杨毓书、高体三、吕承全、邵经明、武明钦、郭维 淮、乔保钧等。他们秉承张仲景、孙思邈“大医精诚”之旨,怀仁心仁术,志存 高远; 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 教年轻学子,挑灯备课; 为病人除恙,废寝忘 食; 他们学术渊博,通晓经典,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他们在百姓心中,犹如华 佗再世,高山景行。他们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我们为有这样的先辈、老师, 感到骄傲、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一批老前辈已经驾鹤西去,健在的专家、学者多已垂 垂老矣。如何将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记载于史,传给后人,将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迫切任务。我们要以抢救“国宝”的紧迫感去承担这项任务,以敬畏的心 态去承担、去做这件事。初步统计,急需整理的全省著名专家有近百名,我们将 分批整理,全部出版问世需要五六年时间。这次整理工作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 度,精细的工作程序,一丝不苟地去设计,去编撰。要坚持“信、达、雅”的写 作态度,做到内容准确可信,行文畅达通顺,词语得体文雅。而要做到这一点, 认真是第一位的。正如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在《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序”中 说,对于编辑老中医经验这样的书,要有“手里如同捏着一团火”的责任心,看 准了的事就要做到底,做出成果来,精心设计,虚心征求,细心组织。 对于本丛书的学术与临床价值,我们总编委员会在召开第一次会议的时候, 就有所评议。这种评议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谈起的。当时 中医宿老吕炳奎在该书“序”中写到,“这有利于鼓励广大青壮年中医师进一步 下苦功深入研究和精通中医药学,有助于当今一代名中医的成长,而这正是青壮 年同道们应当努力的方向”。该书“编者的话”中谈到,这样的书有利于一代新 名医的成长,有利于改善中医教育工作,有利于中医学术“与时俱进”地发展。 反复阅读老前辈的话语,如同当面教诲,沁人心脾。本丛书虽然只是记载河南省 现当代名医的经验,但它的影响会波及全国,甚至于海外。这对于传承中医、培 养中青年中医名家,是教科书,是经验书,是师承必读之书,必将在河南中医药 事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本丛书的编写与出版,还有一位老人在默默地关心着,他就是为这套丛 书作序的国医大师、年高一百零一岁的邓铁涛教授。丁酉初秋,在总主编郑玉玲 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南下羊城,专程拜访了邓老。当天上午十时许,邓 老在其子邓中光教授的搀扶下,高兴地在客厅接见了我们。只见邓老红光拂面, 精神矍铄,在我们问候邓老之后,邓老开口道:“丛书进程如何?”又问道,何 时可以出版?”“希望这套丛书能走向全国!”邓老的关心使我们非常感动。回 郑后,总编委员会及时召开了会议,对邓老的关怀做了传达。并表示,不辜负老前辈的关心与期望,希望尽快能让邓老看到这套由他作序的丛书。 在此,谨对邓老表示诚挚的谢意!并遥祝邓老椿龄无尽,福寿康宁! 同时,对河南中医界的老前辈,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老领导,关心、参与 丛书编著、出版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委会 2017 年国庆 |
目录
第一章 医家传略………………………………………………………………… 1 一、家学渊源 ……………………………………………………………… 2 二、初踏医路 ……………………………………………………………… 3 三、读书临证 ……………………………………………………………… 4 (一)论治之本 ………………………………………………………… 5 (二)活用经方 ………………………………………………………… 6 (三)撰著之源 ………………………………………………………… 8 四、带徒之法 ……………………………………………………………… 12 (一)带徒教材 ………………………………………………………… 12 (二)临证带教 ………………………………………………………… 13 (三)临证带徒 ………………………………………………………… 13 五、医德之旨 ……………………………………………………………… 14 六、科学研究 ……………………………………………………………… 14 (一)专利技术 ………………………………………………………… 14 (二)科研成果奖 ……………………………………………………… 16 第二章 学术思想………………………………………………………………… 18 一、治学经验 ……………………………………………………………… 19 (一)治学严谨,师古法新 …………………………………………… 19 (二)著书立说,成果斐然 …………………………………………… 26 二、学术贡献与特色 ……………………………………………………… 28 (一)专研中医研究,继承创新发展理论 …………………………… 28 (二)重视中药研究,医药并重服务临床 …………………………… 30 (三)外治疗法研究,内外结合提高疗效 …………………………… 31 (四)保健功法研究,动静相宜强身健体 …………………………… 31 三、学术经验 ……………………………………………………………… 32 (一)积热致病,宜补脾胃消积热 …………………………………… 32 (二)外感热病,重视卫前期防治 …………………………………… 34 (三)辨治十要,临证全程贯始终 …………………………………… 37 (四)脾胃病证,盛衰六论为主旨 …………………………………… 41 (五)病案治学,辨证十法俱体现 …………………………………… 44 (六)瘀血诸证,调和气血创新法 …………………………………… 47 (七)食毒为患,毒证理论增新意 …………………………………… 51 (八)外治疗法,内外合力效更优 …………………………………… 54 (九)中药运用,炮制配伍特色明 …………………………………… 56 (十)保健养生,赵氏功法实践行 …………………………………… 57 四、中医流派传承 ………………………………………………………… 61 (一)医经派 …………………………………………………………… 61 (二)经方派 …………………………………………………………… 61 (三)时方派 …………………………………………………………… 62 五、中医学发展观 ………………………………………………………… 63 (一)读书临证,注重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 63 (二)继承创新,重视中医理论传承研究 …………………………… 64 (三)与时俱进,兼阐述疾病观与正邪论 …………………………… 65 第三章 临床精粹 ………………………………………………………………… 67 一、经方治验 ……………………………………………………………… 68 (一)方药分析 ………………………………………………………… 68 (二)验案举隅 ………………………………………………………… 104 二、时方治验 ……………………………………………………………… 129 (一)方药分析 ………………………………………………………… 129 (二)验案举隅 ………………………………………………………… 156 三、经验方治验 …………………………………………………………… 173 (一)方药分析 ………………………………………………………… 174 (二)验案举隅 ………………………………………………………… 218 四、单验方选 ……………………………………………………………… 252 (一)方药分析 ………………………………………………………… 252 (二)验案举隅 ………………………………………………………… 259 第四章 方药心悟 ………………………………………………………………… 267 一、最重汤剂 ……………………………………………………………… 268 二、善用对药 ……………………………………………………………… 268 第五章 诊余随笔 …………………………………………………………… 288 一、雾露三人行,结果各不同 …………………………………………… 289 二、第一次给人书写序言 ………………………………………………… 290 三、急火顿生咽痛症,自救有法火渐熄 ………………………………… 290 四、文题新式,耳目一新 ………………………………………………… 291 五、容颜不佳,当调脾胃 ………………………………………………… 291 六、心动过缓缘阳虚 ……………………………………………………… 293 七、慢病微调,轻舟速行 ………………………………………………… 293 八、炮制精品,配伍应用 ………………………………………………… 295 九、煮散、服散具大优势 ………………………………………………… 295 十、病案与按语 …………………………………………………………… 296 十一、读章太炎“读医不如读案”有感 ………………………………… 297 十二、中药怎样煎服更有效 ……………………………………………… 297 十三、内伤·外感·体验·教训 ………………………………………… 298 第六章 谈治未病 ………………………………………………………………… 300 一、未病先防 ……………………………………………………………… 301 (一)饮食有节 ………………………………………………………… 301 (二)起居有常 ………………………………………………………… 301 二、既病防变 ……………………………………………………………… 302 (一)已病早治 ………………………………………………………… 302 (二)已病防变 ………………………………………………………… 302 三、病愈防复 ……………………………………………………………… 302 (一)食养胃气 ………………………………………………………… 303 (二)调护有道 ………………………………………………………… 303 (三)药补正气 ………………………………………………………… 304 (四)气血双补 ………………………………………………………… 304 (五)膏滋保健 ………………………………………………………… 305 附一 弟子感悟 …………………………………………………………………… 311 一、脾胃理论、积热理论在儿科的应用 ………………………………… 312 (一)治未病理念的深化 ……………………………………………… 313 (二)小儿病尤重脾胃 ………………………………………………… 313 (三)执简驭繁 ………………………………………………………… 313 二、脾胃理论在骨伤科的运用 …………………………………………… 314 三、临证诊疗重辨证 ……………………………………………………… 315 四、赵师重视心理调适之感悟 …………………………………………… 316 五、关于中医药与急症的思考 …………………………………………… 317 附二 年谱………………………………………………………………………… 319 |
基本信息 | |
ISBN | 978-7-5725-1740-2 |
---|---|
定价 | 98 |
作者 | 陈明显 |
责任编辑 | 王婷婷 胡静 |
装帧 | 平 |
纸张 | \"113g土灰粗布纹(封面) |
开本 | 正16开 |
字数 | 36.9万 |
版次 | 1 |
印次 | 1 |
页码 | 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