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官方微博    豆瓣官方小站

浏览过的商品

我们营业的时间
9:00-18:00
关闭在线客服
用方配伍技巧(第2版)
 
用方配伍技巧(第2版)
 
查看商品相册

用方配伍技巧(第2版)

学好用活经方

  • 货号:G59C3876C2C829
  • 市场价:¥55.00
  • 销售价:¥38.50
目前此商品缺货,请进行缺货登记!
  • 加入收藏

  • 王付又名王福强,1958年生,男,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连续被评为校级“我最喜爱的教师”、校级“教学名师”,原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主任,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

    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首任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首任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连任河南省中医方剂分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河南经方医药研究所所长.

    ★出版研究《伤寒杂病论》的著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出版经方研究著作在数量上居全国历代研究者之首.

    ★出版独著著作和发表独著学术论文,其数量居全国中医学界前列.

    ★公开课《学好用活经方》教学视频54集,数量居全国经方课教学之首.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方剂学》教学视频92集,数量居全国方剂课教学之首.

    ★主持教学及科研课题29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临床疗效显著.

    ★运用“十八反”“十九畏”辨治杂病具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丰富临床经验.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21章。第1章概论阐述了经方源流和配伍特点以及学习、研究与运用经方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第2章至21章系统介绍了临床各种病证的用方配伍方法与技巧,其具体内容是根据中医临床辨证所见的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疾病和证型,给出相应的治法和方剂,全书共介绍代表方剂116首,类方220首,既有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用量,还有配伍方法与用药技巧,更有实际应用的临床案例。作者以学习研究和发掘古人创方的思路为切入点,以传统基础代表方带类方为导向,采用深入浅出地讲解和示范之方法,旨在指导读者怎样学好、用活经方。本书思路新颖,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适合各级中医、西学中的临床医师及中医院校在校生、实习生阅读参考。


    第2版前言

    《用方配伍技巧》第1版于2003年出版发行,深受读者欢迎,曾多次重印,销售2万余册。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未再重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如何购买该书。鉴于上述情况及市场需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本书进行修订再版。此次修订仍以阐发方剂配伍理论、应用思路、方法与技巧为重点,同时增补临床诊治案例等新的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旨在让读者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紧紧围绕通过学习有限的方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运用方剂配伍理论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目的。

    治病关键是选方,选方前提是辨证,治病只有因人制宜,结合具体病证表现才能确立最佳治疗方药。运用方药治病的关键是不断完善古方,更好地适应临床治病需要,欲达到这一治病目的就必须深入研究方剂配伍技巧及组方思路,娴熟掌握方药治病的规律性、灵活性及可操作性。

    欲用活方剂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就必须深入研究方剂配伍技巧、思路及方法,引导从规律中学习方剂,从变化中应用方剂,从学用方剂中辨治疾病,达到学以致用和密切联系临床并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在修订时既突出阐发古人创方的配伍技巧、思路及方法,又突出完善及增补古人创方的配伍技巧、思路及方法,从而达到在临床中更好地掌握方药配伍技巧、思路及方法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目的。

    本次修订如同初稿一样,仍由本人亲自执笔撰写,借修订再版之机,感谢责任编辑杨德胜主任及广大读者对本书的支持和厚爱,再次感谢宋德功、林棉、李建文、王财旺、李西方同志为本书出版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为本书独有的写作思路与方法给读者临床治病提供应用技巧及技能而高兴。亦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再次修订及提高。

    王付

    2016年8月22日


    第1版前言

    中药方剂已逾10万余首,并层出不穷,是中医学中最庞大的一门学科。可如此之多的方剂,面对诸多病证还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更是不知用何方能切中病变证机。有这样多的方剂为何不能有效地应用?结合自己刚从事临床工作时,遇到具体病证,不知如何处方的情况,并结合数年来治病体会,深感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书籍汗牛充栋,方剂数目浩如烟海,难以学习、掌握与应用;也深深感悟到孙思邈所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精辟论断不是没有道理。然“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顿然有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虚言无穷。由此而反思辨证理论不过寒热虚实,阴阳气血及痰湿而已。又骤然而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那么,辨证用方为何不能深入探讨古人创方的思路与方法,却为何要局限在解释古人创方的合理性即方解?审度当今方剂数目如此之多,既喜又忧,喜的是方剂数目不断增加,忧的是学习与应用方剂缺乏发掘古人创方的配伍技巧与思路。如此既不能从方药配伍技巧与思路中找出切入点,又怎能从名目繁多的方剂中解脱出来?所以,如何采取最佳的途径,用多、快、好、省的方法择善而从之,此对培养中医人才至关重要。经过数年的学习、思考、探索与研究,认为要想准确而合理地把学习有限的方剂(100首左右)应用到无限的病证表现中去,必须从方剂组方配伍技巧与思路中探索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以规律引导临床应用方剂。为此,编写本书,欲使读者懂得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而简扼,辨证规律简捷而不复杂,方剂虽多而用贵在精专。如学习补血方剂,主要学习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即可,不必泛泛而学,面面俱全,使学生懂得学好一个基础代表方,带动一类方,并可在一个基础代表方上随证加减变化,如心血虚证可在基础方之上加补心血药,肝血虚证可在基础方之上加补肝血药等,以此类推,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激发灵感,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学以致用,用有法度,学活用活,变化无穷。由此而懂得学习方剂贵在掌握用方配伍技巧,必须改进当今教学中泛泛而学方剂,缺乏学习基本代表方、更不能灵活掌握运用的现象。

    编写此书历经学而思,思而索,索而释,释而明,对经典理论从认识到总结,通过总结经典理论到发挥,再通过临床验证到理论升华,斯有所得。在编写过程中虽然竭尽最大努力,几度春秋,数易其稿,但因作者水平有限,若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与提高。

    王付

    2003年5月5日于郑州


    第1章概论(1)

    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1)

    第二节经方研究与应用(3)

    一、经方探要(3)

    二、学用经方的基本要求与方法(7)

    三、经方剂量与主证之间的调配关系

    四、经方煎法、服法及药后护理(14)

    第2章表证用方配伍(17)

    第一节辛温解表(17)

    一、解表发汗法(17)

    二、解肌和汗法(20)

    第二节辛凉解表(25)

    辛凉解表法(25)

    第3章腑气不通证用方配伍(30)

    一、寒下法(30)

    二、温下法(34)

    三、润下法(37)

    四、逐水法(40)

    第4章热证用方配伍(44)

    第一节清脏腑(44)

    一、清心法(44)

    二、清肺法(47)

    三、清肝利湿法(49)

    四、清胆法(52)

    五、清脾胃法(57)

    六、清大肠法(59)

    七、清三焦法(63)

    八、清阳明法(65)

    第二节凉血(68)

    凉血法(68)

    第三节清阴分热(71)

    清阴分热法(71)

    第四节清虚热(73)

    退热养阴法(73)

    第5章暑热证用方配伍(76)

    一、祛暑除湿法(76)

    二、清暑益气法(78)

    第6章寒证用方配伍(81)

    一、温中祛寒法(81)

    二、温肝散寒法(84)

    三、温肺散寒法(86)

    四、回阳救逆法(90)

    五、温经散寒法(94)

    六、温通筋骨法(97)

    第7章虚证用方配伍(99)

    第一节益气(99)

    一、补气法(99)

    二、益卫法(103)

    第二节补血(105)

    补血法(105)

    第三节气血双补(108)

    气血并补法(108)

    第四节滋阴(111)

    一、滋心法(112)

    二、滋肺法(114)

    三、滋肝法(116)

    四、滋脾胃法(118)

    五、滋肾法(120)

    六、滋阴降火法(124)

    第五节温阳(126)

    一、温补心阳法(126)

    二、温补肾阳法(128)

    第六节阴阳并补(131)

    一、滋补心阴阳法(131)

    二、滋补肾阴阳法(134)

    第8章脏气不固证用方配伍(139)

    一、固表止汗法(139)

    二、敛肺止咳法(141)

    三、补脾肾固脱法(143)

    四、固精止遗法(146)

    五、健脾止带法(148)

    六、清补止带法(150)

    第9章神志不守证用方配伍(153)

    一、清心安神法(153)

    二、补肝定魂法(155)

    三、清心益肾法(157)

    第10章闭证用方配伍(160)

    一、凉开法(160)

    二、温开法(162)

    第11章气病证用方配伍(164)

    第一节行气(164)

    一、疏肝理气法(164)

    二、疏肝理脾法(167)

    三、行气宽胸法(169)

    四、行气化痰法(171)

    五、行气和中法(173)

    六、行气温中法(175)

    七、温肝行气法(177)

    八、行气调经法(180)

    第二节降气(182)

    一、温肺化痰法(182)

    二、温肺定喘法(184)

    三、降逆和胃法(186)

    四、清肝降逆法(188)

    五、温肝降逆法(190)

    六、温肾降逆法(191)

    第12章瘀血证用方配伍(194)

    一、活血泻热法(194)

    二、活血理气法(196)

    三、活血补气法(200)

    四、活血消癥法(201)

    五、活血温经法(204)

    六、活血涤痰法(206)

    第13章出血证用方配伍(209)

    一、清热止血法(209)

    二、滋阴止血法(212)

    三、益气止血法(214)

    四、温阳止血法(216)

    五、补血止血法(218)

    六、化瘀止血法(220)

    第14章风病证用方配伍(223)

    第一节疏散外风(223)

    一、疏风止痛法(223)

    二、搜剔面风法(225)

    三、消风止痒法(228)

    四、蠲痹通络法(230)

    五、益气蠲痹法(232)

    第二节平息内风(234)

    一、清肝息风法(234)

    二、镇肝息风法(236)

    三、滋阴息风法(239)

    第15章燥病病证用方配伍(242)

    第一节轻宣外燥(242)

    一、轻宣凉燥法(242)

    二、清肺润燥法(244)

    第二节滋阴润燥(246)

    一、养肺润燥法(246)

    二、润肺益气法(248)

    三、润肺清胃补肾法(249)

    第16章湿病证用方配伍(253)

    第一节温化燥湿(253)

    一、化湿和胃法(253)

    二、健脾祛湿法(255)

    三、温阳利水法(257)

    第二节清化渗利(260)

    一、利湿化气法(260)

    二、清热祛湿法(262)

    三、利水通淋法(265)

    四、清利三焦法(267)

    五、辛开苦降法(269)

    第17章痰病证用方配伍(273)

    一、燥湿化痰法(273)

    二、清热化痰法(276)

    三、润燥化痰法(278)

    四、温化寒痰法(280)

    五、化痰息风法(283)

    六、涌吐痰食法(285)

    第18章食积病证用方配伍(288)

    一、消食和胃法(288)

    二、健脾消食法(290)

    第19章虫证用方配伍(293)

    制蛔祛蛔法(293)

    第20章痈疽证用方配伍(297)

    第一节内痈证用方配伍(297)

    一、清化肠痈法(297)

    二、清化肺痈法(299)

    第二节外痈疽证用方配伍(301)

    一、清热消痈法(301)

    二、温阳消疽法(304)

    三、益气透脓法(306)

    第21章表里病证用方配伍(310)

    一、解表清里法(310)

    二、解表温里法(314)

    三、解表益气法(316)

    参考文献(320)

    方剂索引(321)


    详细参数

    基本信息
    ISBN978-7-5349-8601-7
    定价55.00
    作者王付
    开本16开
    版次2
    印次1

    购买咨询(已有0条咨询)

    如果您对本图书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发表咨询

    *咨询标题:
    *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email、qq等)
    *咨询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

    商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如果您对本书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联系方式:(可以是电话、email、qq等)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个图片